小背包、沖頂包里面該裝些什么?這10件求生裝備必不可少
一般而言,小背包都是拿來單日旅行,或是登山沖頂的時候使用的。
但是當萬一有狀況發生,需要等待救援的程度時,身上的小背包就成了唯一可以應變狀況的最后資源了。
如果小背包里的裝備能夠應付求生的狀況直到被救援為止,而這時小背包里面有什么裝備就影響著最后的結果。
所以只要在野外,不論是什么時候、從事何種活動,身上都至少要有適當裝備的小背包以應付意料之外的狀況。
讓我們假設一個狀況:
有一個登山者迷路了,完全沒有辦法找到原來的路,而山上正起著濃霧下著小雨,他需要在山上用小背包里面的裝備度過至少一個晚上,那么小背包要裝些么裝備才能安全且盡可能舒適地度過寒冷的夜晚而不致于失溫呢?
如果隔天依然無法找到路徑下山,又該如何以小背包里面的裝備等待援救人員的出現呢?
因此,基于你需要在野外單獨等待,直到被援救為止的裝備考量,就是應該裝到小背包里面的東西,以下這十件裝備提供給各位作為參考:
1、食物:
當天所需要的食物再加上一些備用食物。
當然,食物在求生的狀況下,其重要性顯然比不上水。
有徒步者曾經斷食(只喝水,完全沒有食物)七天的經驗,當中最重要的還是水與身體的保暖。
2、水:
水才是維持生命最重要的物質。
如果保暖做得好,身體七天所需維持生命運作的水分可以少到1~1.5公升,甚至更少。
適當地補充水分在登山的過程當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缺水達身體重量的1%時,身體的熱調節功能就開始受影響,當缺水達身體重量的4%時,生理的表現會下降20~30%。
然而,影響登山安全最多的是缺水伴隨產生的暴躁、易怒、注意力難以集中,影響判斷能力,許多的山難事件都間接與脫水現象相關。
3、雨衣:
雨衣和雨褲的重要性在于保持身體的干燥。
而保持身體的干燥和保暖有直接的關系,如果讀者有當身體濕掉(不論是雨水或汗水)時又吹來一陣風的經驗,就會知道水寒效應的威力了,因為當身體潮濕時所散失的熱量是身體乾燥時的25倍。因此保持身體的干燥對于保持正常體溫是非常重要的。
4、頭燈:
照明設備在摸黑的情況最能顯現價值。
而在單獨過夜的情況下,光所帶來的精神安慰更是珍貴。
頭燈的價值很難被過分強調,它永遠都是物超所值的小東西。
5、急救包:
急救包最基本的功能應該具備可以處理水泡、小傷口以及蚊蟲叮咬的基本藥品與止痛藥,再加上個人特殊需求的藥品。
急救包的包裝也很重要,塑料密封拉鏈袋既密封又防水,幾乎沒有重量,是野外急救用品包裝的首選。?6、備用衣、褲、襪:
備用衣物除了用在失溫的急救之外,同時也是當身體濕透時,能最迅速保持自己身體干燥,避免身體熱量因水寒效應而迅速且大量喪失的方法。
7、御寒衣物:
御寒衣物除了用在天氣突然轉變的情況之外,也是遇到緊急情況需要過夜時的重要裝備。
牢記,帽子是必要的御寒衣物之一。
8、通訊裝備:
哨子和手機是登山最普遍的通訊器材,條件好的可以配備衛星電話。
使用哨子時先將它沾濕,浸過水的哨子聲音會傳得比較遠。
手機則要視當地的信號覆蓋狀況而定,在世界各地都有因為使用衛星電話而救了自己一命的案例。
9、地圖、指北針與GPS:
使用地圖與指北針需要相當的地圖知識以及實際經驗累積,才能熟悉定位的技巧,最實用的是比例尺1:25,000的地圖。
如果有帶GPS,就會使情況大為改觀,只要具備基本的地圖知識,就能輕易地在地圖上定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再配合上地圖上與道路的相對距離與方向,要回到原本的位置應當不會太難。
當然,這些與定位相關的裝備、知識以及技術都需要實際訓練與練習,才能確保使用正確,光是書面資料的閱讀肯定是不夠的。
10、 大塑料袋:
大塑料袋除了可以當作背包的防水層之外,同時也可以拿來當作帳篷以及防風、雨保暖層使用。
因為塑料袋完全防水又不透風的特性,所以是最輕的應急帳篷,同時當人套在塑膠袋里面時,又很容易就形成一個密不透風溫暖的微環境,變成最佳的保暖裝備,加上重量又輕,是非常經濟又擁有超高效率的必要待援與應急的裝備。
塑料袋最適當的大小會因個人的體型而有所不同,基本上只要不會太限制在塑料袋內伸展的大小,就是適當的尺寸,使用的時候在其中一邊的頂端開出可以輕松地呼吸的孔洞(一般以臉的大小為適當)。
結論就是,不論所遭遇的情況為何,只要是等待救援的情況,保持身體的干燥,做好保暖工作,妥善運用上述小背包里面的裝備,就能夠相當程度地提高被救援的機會。